Your position is:Home>News Center>Howstar News
News Center

《现代装饰》创刊30周年系列活动“设计的善意”走进广州

Delivery time:2015-05-19|作者:昊星控股

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交流与对话。

建筑与室内这两个本为一体的设计关系,因中国经济发展及行业细分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设计产业链中比较明显地分支为两个专业,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存在着颇为微妙的关系。201558日下午,由《现代装饰》杂志社主办、佛山唯格瓷砖与东莞华立实业协办的“设计的善意”系列活动走进广州,邀请了来自一线的二十余位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进行交流与对话,场面异常热烈。

本次沙龙由《现代装饰》杂志主编陈慧中主持,现代装饰杂志社总经理林松,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机场设计研究院、ADG建筑创作工作室总建筑师潘勇,广州市标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谢军,广州市标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徐向军,广东启源建筑工程设计院声学分公司设计总监、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筑声学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罗钦平,广东启源建筑工程设计院声学分公司室内装饰设计师、建筑声学设计师曲华彬,广州市景森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林少斌,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机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周昶,Motion Architects Ltd董事侯泽林,广州市尚诺柏纳空间策划联合事务所董事/总经理王赟,广州市榀格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周文胜,广州市浚东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吴峻冬,广州市达宇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潘仲华,广州市本则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梁智德,广州市五加二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易永强,帝玛(香港)陈设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刘超然,广州市林慧峰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设计总监林慧峰,广州市联智造营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设计总监叶颢坚,广州市壹理程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京,东莞华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李子宽,嘉樂石材总经理郎凌峰、副总经理韩轩光,唯格瓷砖代表等嘉宾参加了本次论坛。

林少斌:让室内设计成为从规划、建筑到园林中的一份子

 

 

建筑师在做建筑的时候,本身对空间也有自己的想法,建筑与室内设计之间其实是充满连贯性的,比较成熟的设计师在做建筑的时候,肯定有对内部空间的一些设想。我觉得建筑和空间设计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我也一直在提倡,让室内设计成为从规划、建筑到园林中的一份子。这是一个全专业、全系统的设计,是一种理念。我觉得这个理念可能是一个比较远大的目标,或许也不一定是行业发展的方向,因为行业未来发展可能会更加细分。但是市场可能会有一部分这样的需求,比如经验还不够成熟的开发商,他很难控制某个环节或者对接各个不同的设计工种时,就需要能够有这样一个机构可以涵盖设计的整个过程。我很希望做到这一点,我一直尝试怎么才能把室内更好地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但是室内设计有其特殊的地方,把它做好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我们公司是以做地产项目为主,过程中也会有室内设计师参与进来,我们就会发现大家的出发点和标准会有所不同。因为一些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以及地产商成本预算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时候不得不做出一些适当的妥协。可能因为这样导致室内设计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所以虽然很多时候建筑师也理解室内设计师想要的一些东西,但是在实际中运用很难完全能照顾得到。

潘仲华:我们的压力是要努力体现自己的价值

 

 

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等到我们(室内)接到开发商的任务书时,他(开发商)又会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希望我们能在前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比如开发商希望我们做户型优化,我们就会先做评估,拼命挖掘有没有可以改善的部分,拼命地想能不能再好一点。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讲,他会在不同的阶段抛给我们不同的限制,也希望我们讨论出火花,这样才能更体现价值。

周文胜:建筑跟室内是一家人

 

 

我是在建筑院长大的,相对来讲比较了解建筑这块,我觉得建筑跟室内是一家人。从生态链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好比一片大森林里面有很多食物,建筑在上游,本来建筑师是要全面消化掉的,但是食物太多、消化不完,所以才分出了室内这块。你去看看香港、台湾的情况,他们不像我们这样的。他跟进的项目少,所以必须跟的很细,从建筑、室内到灯光、家具等等,全部都要做。而我们现在根本不可能这样,因为我们的项目机会太多了。我形容室内设计师是放养动物,要自己找食物;而建筑设计师是圈养动物,大部分是在事业单位不愁吃穿的人;这只是我的初步理解。

王贇:室内和建筑的真正融合才能做到一定高度

 

实际上建筑师确实是直接就可以做室内设计,这个说法一定是对的。刚刚前面嘉宾提到了设计过程中的妥协和压力,我们曾经遇到过因为后期VI公司的介入,而导致整个前期的建筑包括室内方案全部被推翻!整个策划思路、投资目的、房价全变了。但我们最后想其实他(甲方)还是对的,因为从投资学的角度来讲,建筑、室内包括VI等等对于投资方来讲只是八角玻璃杯的不同面,我们站在事物的不同方面,如果出现了更好的策略,大家为什么不能改变而非要坚持原来的呢?我们为客户服务,必须要从理性的思考出发,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建筑和室内加强联合并且真正融合才能做到一定高度,所以还是要大家互相理解。

潘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其实我们的服务目标是一致的

其实对于使用者来说,他是不会具备室内设计师或建筑设计师的看法的。他去一个地方,开车或者走路到城区,感受这个城区的配套体系,看整个建筑,再进入空间内部,这是一个很流畅的过程。因为产业链非常庞大,所以出现了很多的分支,建筑和室内就是一个行业里面不同的分支而已。但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来讲,其实我们的服务目标是一致的。这样看问题我们就比较容易找到共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因为分工不同,大家的接触面不一样,看问题也会存在不同。我跟室内设计师合作过,也自己做过室内设计,广州亚运馆的建筑是连室内一起做的。做公共建筑要考虑的是更多人的共性感受,不是特别针对某个个体的感受,这点我相信可能跟室内设计有点不一样。比如建筑要考虑政策层面,以及与城市的融合,人、车的关系,如果要做更复杂的建筑,像我们现在做的机场,下面就有城轨、地铁等一系列的交通问题,所以建筑师面对的问题跟室内设师有点不一样。室内设计师考虑的问题相对更细腻一些,门怎么进去,门把怎么装,光线需要过滤或者是引入,灯光效果、窗帘等等。总体来说,回到我最初讲的,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无论规划、建筑设计或者室内设计也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相互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理解,最后给使用者一个完美的东西。但我认为现在整个行业的思考不是特别连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栋建筑的外观跟里面是完全脱节的,可能我们都津津乐道说这个建筑蛮好,但是你走进去,觉得这个东西对不上,或者从室内设计师来讲,觉得内部空间也很好,但是使用者从外面走进来的感觉,没有一种连续性和流畅感,所以对一座城市的魅力也会带来很大的折扣。

周昶: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是共通的

我觉得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是共通的,共通的地方就是对空间的追求,目的是一致的,但是需要多沟通。其实有很多问题是整个中国建筑发展过快导致的,也不是说片面存在一些原因。事实上你们在责怪建筑师而我也在埋怨规划师,怎么把道路搞得这样乱七八糟,我的建筑造型都出不来。就像你们埋怨建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一开门就对着卫生间……其实是一样的。我再举个例子,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项目,双方观点发生不同,对方坚持路一定是要在最便捷的位置,他考虑的是更宏观的东西,认为车去绕是很不安全的;而我的出发点就觉得车子要迁就人,车绕远一些有什么关系呢?他也不认同我的观点,所以大家就卡在那里了。我后来也在想可能我们大家的经验或者我接受的一些教育、观点还是有不同的,我也学会去理解,多沟通一下,要相信大家追求的东西是一样的,都是想要创造出更好的东西,只是大家的出发点不一样。

侯泽林:全系统设计的未来

 

很多人去国外参观会说这个建筑好漂亮啊,我问他们觉得怎么漂亮?他会说这个螺栓或者柱子什么的很漂亮。其实他们只看到一个结点,而不是一个系统。我们看一个设计,从室内到室外应该是一个系统,从建筑设计开始到室内设计的完成,整个概念要一气呵成,才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我们一直在做全系统设计,但是中国的体制尤其是招标体系里面人为地把规划、建筑、室内等等分开了,所以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说,全系统设计还需要时间慢慢地推进,需要更多业主有一个总承包或者总系统的概念。另外,每个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独特的受众群,公共建筑有公共的审美观,个人住宅有个人的审美观,我们作为建筑师本身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在基于审美观的逻辑推断上,有针对性地根据目标客户特定人群进行全系统的设计过程。我相信十年之后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之间就不会虚伪的说我们多点配合好了,因为这是理所当然一脉相承的事情。

吴浚冬:建筑和室内不是平行的两条线

 

我觉得建筑跟室内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这两者就是要共舞,像DNA链条一样,相互不停地螺旋旋转。我不相信以后建筑会把室内消化掉,我觉得不太可能,而且我觉得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就是要有细分,术业有专攻,建筑师做的是结构和宏观上的,我们做的是微观和装饰。目前建筑也好、室内也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运作,所以经常会出现前面做完了的东西我们后面在改。所以系统配合在国内可能还没有形成这种风气,或许程序上的问题不完善。懂得欣赏风景,你就懂得理解建筑,学会感悟生活,你就学会了品味室内。

李京:建筑和空间是共同体也是矛盾体

 

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讲我对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理解。我觉得现在是个大数据时代,我们在去讨论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时候,你会发现建筑的数据是非常完整的,从古罗马、希腊开始,包括中华五千年的建筑史文化,这一系列被保留下来。但关于室内设计的部分,没有数据没有基因,我相信原来有但后来消失了。国内的室内设计起步比较晚,我们只是排头兵,在不同方面尝试。所以当代真正的大师可能国外会有,但是在中国真的比较少,而且可能在很多辈以后才会出现一些真正的大师。

我曾任职于某间全球商业设计50强公司,从事室内设计工作,在那里的经历触动我对数据流问题的思考。大部分的数据流更多是倾向于公众的数据流,而我们设计的项目是针对微观的数据流去做深入研究并且给出一个方案。首先就是本身建筑的局限,室内与建筑的关系就好比建筑是一个母体,我们是围绕在卫星周围的一些点,虽然我们是独立的,但是由于建筑局限了我们室内设计师的设计,所以我们更多是对建筑的接受和挑战。所以我觉得建筑和室内虽然是共同体,但我们也是矛盾体,有矛盾才会有精彩出来。

罗钦平:绿色建筑与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息息相关

 

我是搞建筑声学设计的,我们与建筑及室内设计的结合应该是非常多的。去年国家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是可能很多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忽略了这个事情的重要性。目前政府已经有明确的要求,今年竣工的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必须要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2012年,我们国家的竣工建筑里,绿色建筑只有2%,但是国家现在规划在5年以后,到2020年绿色建筑要达到50%,这个绿色建筑的实现与我们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是息息相关的。过去国家只是把住宅和酒店作为绿色建筑的范围,现在城市里面的所有建筑都是要纳入这个标准里,而且对噪音、隔音等方面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希望大家在做项目的过程当中要重视这个事情,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表现。

谢军:建筑和室内不存在界限

 

无论做规划、建筑、室内,还是家具或产品设计,这一系列我觉得都是共通的,不存在有什么界限。目前大部分情况是中国设计市场的项目太多了,你不可能又做室内又做建筑、家具、产品等等。我觉得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彼此之间能够有一些交叉结合,对自我的设计也是会有好处的。出于机缘巧合,我做了比较多的书店设计,从规划、建筑改造、室内,到书架包括导识系统的设计。为什么甲方会想要找我们建筑师来做书店设计,我后来分析是有原因的。由于很多书店是从50年代开始分期建的,需要改造,就面临很多结构问题,结构怎么更合理,交通组织、人流组织,哪些加弧梯哪里加电梯……可能我们建筑师考虑的东西比较理性、宏观一点,室内是比较感性、微观一点,但根本上是共通的。

徐向军:建筑和室内共生共存

 

我们做规划也好,建筑也好,在中国这些年大力发展建设的背景下,面对大量的刚性项目需求,可能一个建筑师无法在任何一个项目上花很多的经历和时间,考虑到每一个空间的细节,所以经常需要室内设计师或者室内设计公司去进行一个很好的互补和沟通。我觉得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作为设计行业中的两个分支而存在是合理的,不存在相互说你要做我们剩下的工作或者是他去补充我剩下的工作。我觉得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可以互补,而且建筑和室内都是一个共生共存的东西。

易永强:建筑和空间不存在分歧

 

我觉得建筑和室内的价值观都是一致的,不存在分歧,其实讲到分支也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和发展造成而已。我也很感激能在这样的时代中从事设计,在这个领域中学习了很多,体现了价值。

林慧峰:回归人与人,人与自然

国内在教育过程中把建筑设计划分为理科,把室内设计划分为文科,从理论上来说建筑是属于理性的,我们室内设计属于感性一点。我是一个杂家,设计的东西很杂,接触到很多不同的建筑设计,比方机场候机楼和大型图书馆。在这些工作中,我们能接触到不同的管理系统。我们服务的对象不单只是人,还有不同的管理系统,为不同的管理系统服务。我曾服务过国内的一家法国公司,他们的办公室每年都要调整一次员工的位置,连老板的位置和员工的位置都要换。这种办公室管理概念让人耳目一新。靠窗的位置是最好的,无论是通风、光线等等条件都是。如果只让一个人长期坐靠窗位置,可能会引起办公室内其他员工的不满。所以他们每年都会调整一次位置,让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坐到好位置。于是我们进入他们的办公室管理系统,了解每个部门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解了整个办公系统,才可能做好他的设计。
    我参观国际大师的设计作品时,发现可以把设计理解成一种控制,对所有进入这个空间的观众的六感的控制。在设计的一个空间里,一个强大的设计师是可以完全控制这个空间的一切的,他引导人们的思维在空间里按照着他设定的路线去发展。为此目的,设计者要用心与使用者沟通,和任何与这个空间发生关系的人沟通。设计师的仼务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人与自然的之间的问题。包括现在这个话题,到最后是设计者和自然的一个碰撞和对话。善意的设计到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关系的思考。

 

 

 

COPYRIGHT © Shenzhen Howstar Investment Holding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8036274号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0089号Powered by vancheer